【双高建设典型案例五】以非遗传承为载体 提升文化育人成效

发布时间:2023-10-12来源:发展规划办、宣传统战部

摘 要:近年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不断创新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以非遗传承为载体,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有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 键 词:非遗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育人

实施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高校是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基本场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根本依托。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非遗传承为载体,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高校有效开展立德树人实践的内在要求,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主要做法:

一、建设非遗传承工作室,打造传统文化阵地

为有效打造传统文化阵地,艺术设计学院成立了文创产品研发中心,大力建设“传统木作工作室”“贺兰砚制作工作室(国家级非遗项目)”“艺术品数字加工工作室”“三维扫描与三维打印工作室”“杨氏泥塑传承工作室(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漆艺工作室”“陶艺工作室”“周国霞剪纸工作室(自治区非遗项目)”等近十个非遗传承工作室。先后聘请了闫森林、蒋喜文、郝延强、董学军、杨贤龙、周国霞、闫静、张向东等近20位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来校讲课,并把贺兰砚制作、隆德杨氏彩塑、陶艺等非遗项目写入人培方案,作为专业的必修课,同时将传统漆艺、剪纸、传统木作、西夏瓷、纤维艺术、皮雕、软陶、瓷刻等十多门传统手工艺和非遗传承项目设为选修课。累计上万学时,为数千名学生讲授非遗项目课程,成为宁夏地区非遗传承影响最大的非遗传承学院。

自治区选拔赛实操制作阶段

图1:技能大赛宁夏赛区选拔赛(陶艺)

二、强化师资队伍配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艺术设计学院传统文化教育中心教师主要由基础学科的专业教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共同组成。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建设中,通过开设中国书画、传统技艺等特色课程,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同时,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比如:书法笔会、师生作品展、书法大赛等,在学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与专业技术技能教授进行结合,保证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从而达到协同育人效果。

三、搭建院校行业桥梁,弘扬非遗传统文化

手工艺和非遗项目充分融合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工艺文化,艺术设计学院文创产品研发中心的各个工作室已经成为传承优秀非遗项目,全校师生学习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地。为了让学生了解手工制砚的真正传统和纯正的传统手工制砚技艺,专业负责人特地请来了贺兰砚第四代传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闫森林大师为学生授课传艺,结课时学生制作了一批精美的贺兰砚,引起工艺品行业及文化界的广泛赞誉。授课期间经常有相关行业前来参观,有的企业预定该班的毕业生,有的企业送来员工随班学习。这个班很快受到了宁夏轻纺工业局、旅游局、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地质矿产厅等单位领导的关注。

图2:杨氏彩塑传承人为校内学生上课

四、优化课程实践架构,提升传统文化认同感

艺术设计要彰显民族文化和特色,传统工艺美术是我们进行创新设计的基础和重要灵感来源。艺术设计学院把传统手工艺和优秀非遗项目作为六个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融合于专业教学,希望未来能产生更多蕴含中国传统审美与文化的优秀设计作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艺术设计学院逐渐完备了从手工工具、半机械化到数字化自动加工技术的机器设备,具有很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多年教学中形成了规范的人培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管理制度。也摸索出自己的非遗传承的工作方法。努力使学生了解非遗、喜欢非遗,把非遗项目的优秀文化融入到学生的设计作品中。

IMG20220215120108

图3:木艺工作室社会服务照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以非遗传承为载体,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课程,是提升高校文化育人成效的扎实举措,也是高校有力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使命。艺术设计学院的非遗传承之路也必将渐行渐远!

策划:宣传统战部 发展规划办

撰稿: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工作组

编审:吴轶勤 马宁

责编:田 宁

汇编:张红梅

编辑:高 峰